我國高科技及生醫產業蓬勃發展,各類「新興污染物」排放與環境衝擊成為重要課題,國內環檢產業雖普及多年,但對於新興污染物之檢驗技術仍未臻成熟,欠缺全面性環境衝擊影響與健康風險評估能力,對於潛在污染產生者亦須加強諮詢、輔導與改善。因此,本研究中心預計逐步轉型成為具代表性之「環境毒物與新興污染物研究中心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Toxin and Emerging-Contaminant Research, CENTER)」(以下簡稱環境中心),持續跨校及跨域合作,開發前瞻分析技術。
本校環境中心是台灣首家通過認證的戴奧辛實驗室。為全國大專院校內「唯一」環境毒物與新興污染物研究中心,以「立基檢驗技術推動碳足跡盤查及淨零排放研究」和「領航前瞻檢驗技術成就國際特色」為重點推動方向,鏈結相關團隊和產業推動人才培育、產學合作與技術移轉和社會責任推廣,進而強化與提升科研能量,並做國際面對此類問題之典範。
2023年開發檢驗技術項目計47項,包含:水質水量類10項(有機磷農藥和氰化物)、食品35項(戴奧辛、戴奧辛類多氯聯苯和非戴奧辛類多氯聯苯)、飲用水類1項(氰化物)和地下水類1項(氰化物)。其中水中殘留農藥檢測方法-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儀法(NIEA W603.50B)方法認證,此方法檢測總有機磷劑29項、除草劑2項和總氨基甲酸鹽9項,為台灣唯二的檢測機構。
聘任3人次博士級人才和7人次碩士級人才。2023年輔導企業和重點強化培訓10位產業菁英,由根本提升產業發展能量。提供本校及夥伴學校學生豐富產業鏈結資源,培育專業技職碩博士人才8位,辦理4場農漁產業和社區發展協會講習、4場中小學教師講習及環境教育活動。
▲ 參與環境技術與創新國際會議(ICETI 2023) |
▲ 與印尼大學研究交流 |
開發資材檢測項目,2023年達到累計6項資材檢測項目。創新污染防治技術和循環再利用實務技術,實務應用技術產學計畫達到計4件。透過參與溫室氣體盤查與碳足跡計算課程,培訓11名碳足跡盤查人員,執行5家廠商之碳足跡盤查工作,並辦理1場次以碳中和為主題的研討會議。
發表Q2等級SCI國際期刊論文57篇,TOP10%或影響因子(IF)7.0之期刊18篇。協同CENTER團隊共同執行國際計畫,2023年執行7件次南向國際合作執行。國際知名機構研究人員駐點研究,2023年美國賓州大學Shieh Wen-Kang教授來CENTER駐點研究。
▲ 實地參訪隆順綠能公司 |
▲ 產業健檢 |
環境中心以8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延伸,訂定中心五大發展目標:培育人才鍛造菁英、開發前瞻檢驗技術、診斷環境健康風險、善盡高教社會責任與提升國際學術聲望。
環境中心多年來持續投入環境相關研究領域,為國內重要環境污染物研究中心,更為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及全國認證基金會之重點認證實驗室,目前檢驗項目為638項,環境檢驗597項,食品檢測13項,血液戴奧辛檢驗1項,濫用藥物檢測27項。並可檢測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所屬世界反運動禁藥機構(World Anti-Doping Agency, WADA)管制之八大類197項。
新興污染物資料庫 |
新興污染物檢驗方法資料庫 |
環境中心整理與研析關於高潛勢污染場域新興污染物(ECs)及環境有害物質於各種環境介質發生的資訊,同時參考斯德哥爾摩公約、歐盟高關切物質候選清單、歐盟化學署內分泌干擾物清單、美國第一階段內分泌干擾物質、美國環保署飲用水污染物質候選清單、日本疑似內分泌干擾物清單、OECD奈米物質清單及美國環保署空氣有害污染物,據以研提管制建議及針對已公告列管之物質進行探討和物種蒐集建置資料庫。 | 環境中心參考由毒化局所公布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清單、內分泌干擾管制及關注名單,持續針對污染物質和環境介質(水質、飲用水、地下水、土壤、底泥、空氣、食品、生物體及有害廢棄物等)流佈所開發之檢驗技術和步驟,建置新興污染物及有害污染物檢驗方法資料庫,檢驗方可供研究人員或一般民眾查詢與下載。 |
環境中心多年來持續投入環境相關研究領域,包含持久性污染物、環境調查及衝擊評估、土水污染鑑定、空污溯源與控制整合分析、環境流行病學與健康風險評估、替代能源與食品檢測技術。
戴奧辛及持久性污染物檢測分析技術為本研究中心研究強項,每年均參與國際比對(如下圖),2016年於80個國際實驗室中,飛灰戴奧辛分析準確度第2名,飼料與底泥戴奧辛精密度第1、2名。建立國內戴奧辛資料庫。
本研究中心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檢測技術與國際實驗室之比對成果於2012~2015年參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七海計畫(Seven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Mission, 7-SEAS),獲得污染物長程傳輸重要資訊。本研究中心亦投入開發持久性污染物排放減量技術,成果發表於Environ. Sci. Technol.等頂尖期刊。
包括了環境空氣品質、環境噪音、環境振動、低頻噪音調查、海域水質與海域底質採樣分析、海域生態與陸域生態調查(含海底攝影)等。更致力於海峽兩岸大型研究,與中國極地考察辦公室、國立海生館、東華大學組成科學考察隊,藉「雪龍號」赴南極勘研究,藉由調查南極土壤及動物環境介質,分析持久性污染物全球傳輸宿命,並意外共同發現二類海洋無脊椎動物新物種。
設計空氣及土水污事件實地調查、監測、成分比對、模式模擬及分子生物技術方法,研究污染流布及來源分析,並培育出5位土壤調查評估人員。成果發表於Sci. Total Environ.等國際頂尖期刊。
研究特定地區之污染排放對於周界居民之健康風險影響,調查民眾血液戴奧辛與多氯聯苯濃度、尿液中重金屬濃度,並依據健康風險評估技術規範,確認不同暴露途徑之致癌風險,提供對致癌物質排放減量之建議。
研發含水ABE發酵產物及回收含溶劑廢水添加於柴油及重油,減低純化成本,並降低粒狀物(PM)、氮氧化物(NOx)及多環芳香烴化合物(PAHs)排放,有效改善NOx-PM Trade-off的問題。研究成果發表於Appl. Energ.等頂尖期刊。
整合觸媒氧化還原與過濾技術,透過觸媒載體結構改質、觸媒配方改良及操作參數最佳化,得到多元污染物處理模組,期望去除煙流中戴奧辛、PM2.5、NOx、SO2及VOCs等污染物,已得到良好之戴奧辛與PM去除結果。
建立26項藥物(新興污染物)、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192項運動禁藥及動物用藥等檢驗技術,為國內唯一受到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委託之運動員禁藥檢驗實驗室,並持續協助司法單位與體育協會進行尿液毒品與禁藥篩檢。
2024 |
|
|
2023 |
|
|
2022 |
|
|
2021 |
|
|
2020 |
|
|
2019 |
|
|
2018 |
|
|
2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