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藝術與文化資產保存
藝文推動展望與目標
本校於2000年設立「藝術中心」,作為校內文化藝術教育推廣單位,並於2013年升格為「藝文處」,為了展望未來人造虛擬世界的科技發展趨勢,於2024年8月更名為「科技藝術發展處」(簡稱科藝處),以鏈結產、官、學界人才與資源,進一步以跨域展演與產學服務為核心,對內提供校內師生更多元感官視覺與表演藝術之觸及,厚植校內師生藝文素養;對外則積極擴展藝術家與產業界的服務機會。
科藝處之推展工作方向
|
● 規劃校內藝術相關課程。 |
|
● 定期舉辦視覺藝術展覽活動,豐富藝術視野。 |
|
● 定期舉辦表演藝術與音樂會活動。 |
|
● 定期舉辦文化藝術專題講座與課程。 |
|
● 培養校園藝術種子,落實藝術融入校園生活,帶動校園藝術融合。 |
|
● 開辦市民學苑之社區藝術欣賞課程,並加強與社區實質之互動。 |
|
● 結合社區人力資源,帶動社區文化藝術活動力。 |
|
● 強化本處藝術網站,全民分享藝術資源。 |
正修藝術季
每學期皆規劃藝文活動,並由學生擔任志工,協助拍攝、製作與出版藝術家影像專輯,或擔任藝術大使進行現場導覽解說服務,期望引導學生在參與藝術活動的過程中,能有更深入的文藝體驗、增進藝術涵養。
2024年共辦理5場次的展覽活動、13場次表演藝術、21場次的生活創意活動、9場次講座與2場次競賽相關活動,各項藝文推廣活動參與踴躍,校內師生12,759人次、校外社區民眾1,312人次,共計14,071人次參與。
|
展覽 |
講座 |
講座 |
|
自由身—黃心健的元宇宙 |
與擬相與-走入黃心健的元宇宙 |
Meet the Guru-Hin-Chien |
|
邀請臺灣新媒體創作表現首屈一指的藝術家黃心健老師蒞臨展出,擴張校內學生藝術領域與藝術創作方式的認知,讓師生們更多元地接觸、了解藝術創作的不同面向與風格。 |
介紹台灣新媒體創作藝術家黃心健老師的創作背景、專業成就以、作品風格及創作理念,並帶領師生進入他獨特的虛實數位藝術世界,認識元宇宙的藝術美學。 |
新媒體藝術是利用新技術和數位媒體進行創作和展示的藝術形式。邀請創作者親臨分享讓學生透過講座認識多元藝術創作表現方式,同時培養師生的藝術感知能力。 |
|
舞蹈 |
音樂 |
音樂 |
|
夜幕逃人 |
街頭音樂會 |
《2024春唱》 |
|
《夜幕逃人》舞台以黑幕象徵天地開創前的序曲與黎明前的黑暗,等待曙光綻露。內容融合現代、古典及民族元素,多元舞蹈形式展現臺藝大舞蹈專業訓練的多樣性,並滿足觀眾多重觀賞品味。 |
邀請街頭藝人與本校音樂社團輪番上場演出,河西走廊午後音樂聲鼎沸好不熱鬧啊!師生在活動現場聆聽音樂、品嘗咖啡、手作浮游花,心滿意足的體驗校園藝文生活。 |
韓國頂尖人聲樂團Narin多次在國際阿卡貝拉大賽中獲獎,並參與各地國際音樂節,展現最新的國際音樂風格與藝術。其充滿活力的舞台魅力和出色的爵士與流行歌曲演繹,讓觀眾為之瘋狂,極具感染力。 |
|
音樂 |
創意活動 |
創意活動 |
|
《爵士風情》室內音樂會 |
「惟妙惟肖」迷你仿真黏土DIY研習營- |
「好運龍來」皮雕DIY |
|
20世紀是古典音樂變革最劇烈的時期,爵士樂手法的融入,使其節奏與和聲更加激烈動人。本次活動將演出蓋西文、拉威爾、皮耶佐拉和薛菲爾德的作品,展現這一時期音樂的多樣性與創新精神。 |
邀請「Maggie手作部屋」張美琪老師,進入校園擔任活動講師進行示範性教學,帶領報名參與的師生,藉由具療癒效果的迷你仿真黏土製作手工披薩,讓參與者在活動中體驗創作的樂趣。 |
邀請日本アメリカニレザークラフト協會皮革工藝講師楊惠華,進入校園擔任活動講師進行示範性教學,帶領報名參與的師生在製作實用的手機包的同時體驗皮雕釘、染等技藝。 |
|
創意活動 |
創意活動 |
展覽活動 |
|
繽紛浮游花藝手作體驗 共辦理4場次 |
手沖咖啡體驗活動 共辦理7場次 |
自由身—黃心健的元宇宙VR體驗 |
|
透過指導老師與事先培訓擔任現場小幫手的學生,於活動現場提供浮游花藝DIY創作指導。活動旨在啟發學生創造力,豐富其藝術體驗,提升藝術造詣,並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
活動前招募並培訓對於手沖咖啡有興趣的學生,活動現場再由培訓後的同學進行指導。參與師生透過這次體驗,學習到手沖咖啡的技巧和知識,同時體驗手沖咖啡的製作過程,豐富自己的生活體驗。 |
提供虛擬實境體驗,讓參與者進入黃心健獨特的元宇宙世界,參與師生藉由體驗能夠深度融入其中,並感受科技與藝術的奇妙融合。透過此活動,參與者將拓展視野,啟發創意,並豐富自己的藝文鑑賞體驗。 |
|
▲ 自由身-黃心健的元宇宙登場 體驗VR藝術 |
▲ 正修春季音樂會 韻味濃厚的校園藝文盛宴 |
|
展覽 |
展覽 |
競賽 |
|
崇敬造物-2024楊元太:太陽展之後60年 |
ATELIER 66 |
校園學生音樂演奏競賽 |
|
展示臺灣國寶級陶雕大師楊元太(1939-2024)的代表作品。本次的展覽是對楊元太老師藝術生涯的回顧,更以紀念臺灣國寶級陶雕大師楊元太在現代陶創作的卓越成就與深遠影響。 |
策展以「ATELIER」法文的工作室作為核心架構出發,「66」這一名稱,則來自工作室的門牌號碼,「66工作室」續寫著一部四位藝術家集體夢想的實現的故事。展覽展出四位藝術家的近年代表創作。 |
迄今歷經21屆,在每一屆競賽中驚喜發掘出許多潛藏於校園中的音樂人才。隨著競賽的持續舉辦,校園將建立起更加豐富的音樂文化氛圍,源遠流長的音樂演奏競賽將成為正修校園獨特的特色之一。 |
|
競賽 |
講座 |
講座 |
|
校園學生短影音創作競賽 |
楊元太藝術作品個性化的進程— |
忘年之交的人生療癒課:楊元太老師與我 |
|
促進校園內藝文氛圍,激發學生創作潛能,提供學生展現自我才華的平台,舉辦藝文短影音創作競賽。透過本活動,鼓勵學生以創意的方式表現對校園藝文活動的理解與熱愛,並提升學生的影片創作與表達能力。 |
策展人王怡文老師分享,展覽以藝術家楊元太老師崇敬造物的核心思維為主軸,講座環繞著楊元太各時期的創作與其作品造型表現形態與義涵開展,透過講座讓校內師生進一步認識藝術家楊元太。 |
洪德青老師講述,她與楊元太老師相識相交並成為忘年之交的經過,更感謝與回顧,楊元太老師以通透、豁達的人生觀,在生命的學習旅程中,給予她的啟發與能量。 |
|
講座 |
講座 |
戲劇 |
|
關於ATELIER 66 |
相無所相 |
《人生電台-重新愛上你》 |
|
策展人黃志偉講述,四位藝術家在「ATELIER 66」共同創作空間中所產生的互動與對話。這種特有的共生關係不僅為每位藝術家的創作注入新能量,同時塑造出兼具個性與集體意識的藝術面貌。 |
黃文勇分享「相無所相」意指世界上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無我,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存在,只是稍縱即逝的現象而已。他以此為思維主軸並將其轉譯至個人作品期待藉由作品讓觀者感受影像流變性。 |
上劇團人生電台系列在分享「人的故事」,『人生電台之重新愛上你』結合了五個短篇的人生故事,他們各自在瞭解生命意義與存在價值,在探索與變化中,重新愛上自己,重新愛上社會愛上生活。 |
|
音樂 |
音樂 |
音樂 |
|
《2024國際重唱藝術節》 |
《方域浪漫》 |
《方域浪漫》 |
|
瑞典屢獲殊榮的AORA人聲樂團於歐洲各地進行過多次巡迴演出、音樂節和比賽,在輝煌的無伴奏合唱世界中贏得了高度尊崇的聲譽。演出當日帶領觀眾踏上一段穿越民謠、流行音樂和爵士樂的音樂之旅。 |
浪漫樂派音樂家用音符去描繪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聽眾可以從音符中看見各地的風光與人文風景,這股風潮在俄國特別興盛,民謠、歌舞音樂等,都成為音樂家創作的靈感與素材,展現了藝術家對土地的愛。 |
邀請校內師長與外賓共度一個結合咖啡與文藝的美好午後時光。此一活動不僅展現了音樂藝術的魅力,還透過視覺傳達設計系同學提供的單品咖啡手沖服務,讓來賓們體驗多重感官的享受。 |
|
音樂 |
創意活動 |
創意活動 |
|
街頭音樂會 |
藝術拼貼:蝶古巴特風情: 共辦理3場次 |
漫染-植物染DIY活動 |
|
河西走廊舉辦充滿活力與創意的「街頭音樂會暨創意手作體驗活動」。在音樂的伴隨下,參與師生不僅能享受動人的旋律,更能參與有趣的手作體驗,在這裡度過一個充滿藝術與生活情趣的愉快午後時光。 |
透過「蝶古巴特」拼貼技法,創作屬於自己的獨特飲料袋。參與者從豐富的拼貼素材中挑選自己喜愛的圖案,並運用巧妙的拼貼方式,將各種圖形融合在一起,製作出兼具美感與實用性的個人化飲料袋。 |
邀請植物染專家林潔怡老師,偕同大地工作坊師資群,帶領現場同學運用實體操作綁、紮等創作工序,讓同學們在體驗過程中加深校內學生深化認識植物染及其創作,同時提升藝術教育的意涵。 |
|
▲ 崇敬造物-2024楊元太正修開展 陶藝創作風格獨特 |
▲ 藝術人文的碰撞:正修街頭音樂會與蝶谷巴特手作體驗 |
2024年藝文活動辦理情形
|
類型 |
場次 |
校內 |
社區 |
學生 |
社區 |
|
展覽活動 |
5 |
5,930 |
1,084 |
30 |
77 |
|
講座 |
9 |
562 |
22 |
18 |
- |
|
創意活動 |
21 |
714 |
6 |
106 |
16 |
|
表演藝術(舞蹈/音樂/戲劇) |
13 |
5,524 |
200 |
120 |
- |
|
競賽 |
2 |
29 |
- |
2 |
- |
360°線上虛擬展
|
▲ 360°線上虛擬展,展覽進入畫面 |
慶餘軒古門樓展示館曾是學校前身「正修工專」的校長宿舍,現已轉型為展示館,保存並陳列校史資料,並在特定時間開放給師生及民眾參觀。 |
|
推動在地文化保存
本校「文物修護研究中心」設有油畫、紙質、木質、器物等各材質之專業修復及保存科學研究室,全面導入科技研究方法、檢測技術及高科技儀器設備,以提升文物修復與保存品質。中心並積極與社區及大專院校合作,透過舉辦修復體驗營、工作坊及專題講座等方式,推廣文物修復知識,落實永續文保理念。
服務項目:
|
▲ 現地修復情形 |
▲ 油畫文物修復室 |
|
▲ 橫濱美術大學來台學術交流,日台攜手培育文物修復專業人才 |
▲ 藝術典藏管理銀行 |
本中心為推廣臺灣文保產業,除了參與國際藝術博覽會、國際發明展與舉辦文物保存修復特展外,更將新興修復材料研發成果推廣至國際場合,分享與推廣文物修護研究中心於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的成果及相關經驗,以期使臺灣修護專業能與世界接軌並推動文化資產保存國際合作。
內惟藝術中心
為實踐「修復即教育」理念,於2022年進駐高雄市「內惟藝術中心」,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合作首創全臺「開放式修復中心」,將典藏、展示及推廣教育合而為一,提供在地民眾藝文素養的交流平台,促進南部藝術美學發展。
2024年於內惟藝術中心辦理文物保存修護相關工作坊共計6場次,參與民眾達90人次。此外,與屏東縣「屏菸1936文化基地」設置開放式修復空間。
|
▲ 內惟「開放式修復中心」
|
▲ 幫門神洗洗澡 |
▲ 內惟修復中心-中心介紹(中文字幕)
|
▲ 屏菸文化基地-屏東縣典藏中心
|
▲ 屏菸文化基地-文保小課堂 |
原住民文化資產保存
本校長期與原民單位及部落進行相關合作案,經營良好的合作關係,例如:2024年屏東縣原住民文化會館典藏室除蟲計畫案、屏東原民館文物保存維護工作坊及三地門文物保存工作坊計畫案,2022-2024年共計27案。
2025年獲得教育部大學特色萌芽型計畫補助「否極泰來─原住民文化資產的永續發展與在地實踐計畫」,進一步聚焦於原住民文化資產的永續發展與在地實踐。結合本校視覺傳達設計系、文創設計與藝術保存碩士班、文物修護研究中心、科技藝術發展處與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之專業師資,與屏東縣泰武鄉公所與來義鄉原住民文化館合作,串聯學術與地方資源,深化培育原鄉在地文物保存修護人才。
|
▲ 服飾修復維護工作坊 |
▲ 與屏東縣泰武鄉公所與來義鄉原住民文化館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