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教育
SDGs相關課程數 丨 推動永續及大學社會責任課務發展 丨 永續發展教師社群 丨 永續社團
本校順應全球教育趨勢,積極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課程設計,並結合校務發展計畫及高等教深耕計畫,推動永續課程,透過整合社會議題與教學創新等作法,將理論知識與實務應用結合,深化學生的學習內涵,致力培育具備永續發展素養之未來人才。
SDGs相關課程數
本校於109學年度首次透過資料庫系統,以SDGs關鍵字對應各課程,統計課程與SDGs之連結情形;自2022年起,改採教師於課程大綱規劃與填報時,需主動勾稽課程與SDGs之對應與連結。
112學年度本校共開設6,914門課程,其中與SDGs連結課程達6,526門,佔整體課程比率94.4%。課程涵蓋多元永續議題,融合綠色能源、低碳節能、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社會福利及公共衛生等概念。例如:「綠營建技術」、「海洋生態與保育概論」、「社會責任」、「環境與人類生態」等永續議題相關課程。
課程中與SDGs連結度最高的四項目標依序為:「SDG 4優質教育」、「SDG 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SDG 3良好健康和福祉」、「SDG 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此排序結果與本校的教育發展策略高度契合,未來將持續擴大課程與SDGs的連結,將永續教育貫徹於日常課程中。
各學院課程連結各項SDGs情形
學年度 |
學院 |
工學院 |
健康暨管理學院 |
生活創意學院 |
其他 |
全校 |
110 |
開課數 |
1,342 |
1,270 |
860 |
192 |
3,664 |
SDGs課程數 |
1,246 |
1,156 |
767 |
171 |
3,340 |
|
SDGs課程佔比(%) |
92.85% |
91.02% |
89.19% |
89.06% |
91.16% |
|
SDGs連結項次 |
2,281 |
1,539 |
1,197 |
364 |
6,328 |
|
平均連結項次 |
1.83 |
1.33 |
1.56 |
2.13 |
1.89 |
|
111 |
開課數 |
2,847 |
1,587 |
2,692 |
394 |
7,520 |
SDGs課程數 |
2,728 |
1,510 |
2,512 |
374 |
7,124 |
|
SDGs課程佔比(%) |
95.82% |
95.15% |
93.31% |
94.92% |
94.73% |
|
SDGs連結項次 |
5,192 |
3,218 |
4,786 |
837 |
14,033 |
|
平均連結項次 |
1.90 |
2.13 |
1.91 |
2.24 |
1.97 |
|
112 |
開課數 |
2,731 |
1,739 |
2,067 |
395 |
6,914 |
SDGs課程數 |
2,570 |
1,644 |
1,943 |
369 |
6,526 |
|
SDGs課程佔比(%) |
94.7 |
94.5 |
94.0 |
93.4 |
94.4% |
|
SDGs連結項次 |
5,026 |
3,530 |
3,967 |
861 |
13,384 |
|
平均連結項次 |
1.96 |
2.15 |
2.04 |
2.33 |
2.05 |
註:自「大專校院學生基本資料庫」取得110-112學年度「實際開課結構表」及「校內課程大綱資料庫」等相關數據。
112學年度課程連結各項SDGs情形
推動永續及大學社會責任課務發展
永續發展微學分學程,拓展學生永續視野
為使永續理念扎根正修校園,本校規劃於114學年度在通識教育中心新增「永續發展微學分學程」。學生須從通識博雅課程中選修涵蓋四大領域的永續相關課程,每個領域需至少取得2學分,合計8學分,方可取得永續發展微學分學程證書。此學程鼓勵全校各系所學生積極投入永續與社會責任的學習及實踐,拓展學生永續視野,銜接未來職場多元需求。
USR創新課程與社會實踐融入課程,以專業知識解決地方議題
本校鼓勵教師申請「社會實踐融入課程」方案,帶領學生運用專業技能服務社區、關懷人群,透過實際服務與知識技能的融合,達到最佳學習成效。
自2017年起,本校即開授「USR創新課程與社會實踐融入課程」,112學年度共開設78門課程,約3,420人次學生選修。
學年度 |
開課數 |
修讀學生人數 |
110 |
84 |
4,258 |
111 |
72 |
3,230 |
112 |
78 |
3,420 |
註:2023年因少子化學生數下降,依課程委員建議調整大學社會責任學分學程課程認列之專業課程。
▲機械系學生帶領國小學童實作 |
▲幼保系社會實踐課程 |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學分學程
本校自109學年起,由生活創意學院開設「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學分學程」,課程規劃包含8學分核心課程與8學分專業課程,修畢16學分後,學生可取得學分學程證明書。此學程係為培養學生發掘社會問題、觀察社會脈動,導入PBL模式,結合本校USR實踐場域,跨系所學生透過分組形式至實踐場域,以地方議題構想可行解決方案。課程並邀請長期耕耘於社區關懷、地方振興、產業創新等議題之教師跨域開設,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知識實踐於場域行動,發展多元服務與問題解決能力。
此外,每年邀請五名校外專家學者進行「院系所專業特色發展及課程審查」,針對學習後就業能力、學習培育目標、產業需求等面向,評估課程做為社會責任素養培育之適切性與需求性,以持續滾動修正學分學程模組規劃。112學年度第二學期共有2,276人修習跨領域學分學程,其中「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學分學程」有517人(佔26.4%),其中153位應屆畢業生中,有146名修畢,修畢率達91.3%。
永續發展教師社群
本校永續發展教師成長社群由教學發展中心推動,旨在提供教師專業研習和諮詢服務,並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專業課程,也為教師提供經費補助,支持他們推動實務教學,促進永續教育的實踐,以回應和連結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性。
除了積極鼓勵本校教師組成永續發展相關主題之教師社群,亦積極舉辦各類專業活動和研討會,以促進教師對永續教育的理解和實踐,進一步推動學校的永續發展和教育改革,2024年共組成18個永續發展相關教師社群。
2024年永續發展教師社群
社群名稱 |
教師參與人數 |
提昇實務專題課程成果發表績效之策略與方法社群 |
13 |
多媒材應用與SDGs跨域知識社群 |
5 |
數位學習課程跨域社群 |
6 |
SDGs融入PBL活化教學社群 |
8 |
永續生活美學教學社群 |
18 |
食在安心永續發展社群 |
12 |
化工節能永續發展社群 |
5 |
STEAM教育教學分享跨域社群 |
5 |
優質教育促進永續發展社群 |
5 |
落實永續發展跨域社群(一) |
7 |
落實永續發展跨域社群(二) |
5 |
落實永續發展跨域社群(三) |
5 |
落實永續發展跨域社群(四) |
14 |
落實永續發展跨域社群(五) |
14 |
落實永續發展跨域社群(六) |
5 |
長照健康促進永續發展社群 |
14 |
薪傳在地文化見學專業成長社群 |
9 |
永續海洋科普教育專業成長社群 |
7 |
合計 |
157 |
▲永續菁英培訓班(正修專班),強化教職員永續知能 |
▲SDGs桌遊活動:從遊戲認識永續發展 |
永續社團
大學時期參與社團、學生會或擔任幹部,對於學生的職場發展和軟實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校訂定「學生社團輔導辦法」鼓勵學生參與社團及校內活動,培養人際互動、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等能力,並累積抗壓能力,以適應多元變化的職場環境。
112學年度學生社團積極響應SDGs,參與和投入永續議題,以落實環保和資源再利用,達到友善環境行動。例如:淨灘活動、蔬食體驗宣導、愛心二手物品義賣、二手圖書交換,以及進入教育優先區辦理環保回收再造課程等。例如:環保先鋒隊與青年服務志工團,於屏東縣佳冬鄉塭子代天宮前海灘、東港鎮鎮海公園舉辦《環保淨灘》淨灘活動,共計58人次參與。
學務處亦定期舉辦社團領導人培訓營、社團幹部研習與訓練活動,指導各社團的運作與成長,提升學生對社團的認同度和熱情,促使社團能夠持續發展。並藉由社團評鑑活動,透過獎勵的方式,提升學生參與社團的意願和擔任幹部的動機。
近年來,每年代表學校參賽的學生會和社團均能展現出自身特色,贏得評審的讚賞和佳績。例如:「113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幼保系學會榮獲自治性甲等獎,學生會則在「113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會成果展」獲得「學治雙冠獎」榮譽。
▲全校社團評鑑 |
▲社區服務環保淨灘活動 |
社團名稱 |
社團宗旨 /服務模式 |
環保先鋒隊 |
● 推廣環境保護理念,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與實踐能力。 ● 環保講座、環保宣導、校園環境改善活動等。 |
慈濟大專 |
● 推廣慈濟人文精神,培養慈悲心與服務精神。 ● 慈濟理念學習、療癒紓壓課程、手作體驗、社區服務、推廣蔬食飲食、至鳥松環保站參訪與服務。 |
青年服務 |
● 透過志願服務,培養學生的服務精神與社會責任感。 ● 志工培訓、鄰里守望行動-社區服務、兒童課後輔導、愛心義賣、淨灘、環境教育宣導等。 |
交通安全 |
● 宣導交通安全知識,提升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 ● 交通管制勤務執行訓練,校內外交通安全教育宣導。 |
春暉志工 |
● 推廣防制藥物濫用、消除菸害等健康觀念,提升學生健康意識。 ● 志工培訓、戒菸、反毒教育宣導、至國小實施反毒宣教。 |
國際麻吉社 |
●增進國際觀,加強外籍生的華文能力,促進國際學生與本地學生交流,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 ● 文化交流、語言學習、社區志工服務活動。 |
微光志工團 |
● 透過志願服務,關懷社會弱勢群體。 ● 特教服務、街友服務、志工服務、社區關懷活動。 |
公益領袖社 |
● 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與社會責任感,透過團體訓練服務校內外群體,提升自我認識與成長。 ● 領導力培訓、社會服務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