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組織
歷史沿革
本校於1965年由鄭駿源、龔金柯、李金盛等先生,擇定高雄澄清湖畔創建本校,取《大學》「正心」「修身」之宏旨,特定校名為『正修』,並以「止於至善」為校訓,2003年改制為「正修科技大學」,並於2016年正式更名為「正修學校財團法人正修科技大學」。
本校提倡「務實創新‧追求卓越」之理念,將學校定位為「具有務實與創新之產業教學型大學」,積極配合國家經建政策及工商資訊發展需要,在既有教學研究基礎與產學合作技術之下,融合「創新」與「務實」,連結「產業」與「校園」,充分展現學校務實創新特色,提供教師與學生最佳教學與學習情境。近年來亦持續增廣「理論與實務並重」及「科技整合」之使命,致力培養學生實務能力,強化教師實務研發,與業界緊密合作進行相關研究發展。
學校概況
學校正式名稱 |
正修學校財團法人正修科技大學 |
產業 |
教育服務業-高等教育 |
學校位置 |
台灣(高雄市鳥松區澄清路840號) |
校長 |
龔瑞璋先生 |
校園面積 |
校地:9.75公頃;校舍:215,168 平方公尺 |
學生數 |
14,957人 |
專任教師數 |
386人 |
兼任教師數 |
671人 |
行政職員數 |
388人 |
學院數 |
3 個學院(工學院、健康暨管理學院及生活創意學院) |
學系與研究所數 |
22個系、1個研究所、14個碩士班、1個博士班 |
組織系統
本校屬私立大專院校,成立董事會並設有校長、副校長5位。學制有研究所博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四技日間部、四技進修部、二技日間部、二技進修部、五專日間部及二專進修部。學院設有工學院、健康暨管理學院、生活創意學院共3個學院。本校於112學年度招收第一屆的長期照護與健康管理系學生,113學年度招收第一屆的護理系學生。報導期間本校與上、下游實體與活動皆無重大改變。
行政單位 |
13處 |
教務處、學生事務處、總務處、進修部、研究發展處、國際事務處、圖書資訊處、秘書處、 稽核處、人事處、會計處、招生處、科技藝術發展處 |
3中心 |
校務研究中心、校史中心、產學研發總中心(營建科技中心、環境毒物與新興污染物研究中心、 電機研究科技中心、工程研究科技中心、育成中心、文物修護研究中心) |
|
學術單位 |
工學院 |
土木與空間資訊系(含營建工程碩士班)、機械工程系(含機電工程碩士班)、 電子工程系(含碩士班)、電機工程系(含碩士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含碩士班)、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資訊工程系(含碩士班)、電競科技系、環境毒物與新興污染物研究所 |
健康暨管理學院 | 國際企業系、企業管理系(含經營管理碩士班)、金融管理系(含碩士班)、 資訊管理系(含碩士班)、幼兒保育系(含碩士班)、長期照護與健康管理系、護理系 |
|
生活創意學院 |
化妝品與時尚彩妝系(含碩士班)、應用外語系、休閒與運動管理系(含碩士班)、觀光遊憩系、 數位多媒體設計系、視覺傳達設計系(含文創設計與藝術保存碩士班)、餐飲管理系 |
|
2中心 |
通識教育中心、師資培育中心。 |
|
各委員會與附屬機構 |
各委員會(教師評審委員會、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資訊安全管理委員會等)、附設幼兒園。 |
地理位置與學生來源
正修座落於台灣南部,位於高雄市區,產業發達且交通便利,鄰近澄清湖風景區。本校學生主要來自於高雄市、屏東縣與台南市,此三個縣市佔整體學生的85%以上。 113學年度本校學生人數達14,957人,新生註冊人數4,039人,為私立科大學生人數最多,全國科大名列第三。 |
![]() |
董事會相關資訊
正修科大屬私立大專院校設有董事會,本校董事會提名流程、利益衝突與薪酬規範皆依據「正修學校財團法人捐助章程」辦理,董監事總人數為16 人(包含董事長1 人),董事長由當屆董事互選之,並另設置監察人1 位,由董事會成立提名委員會提出候選人,經董事會決議選出。董事名冊依規定陳報教育部核備,董事名單及個人經歷、董事會財務資訊公告於本校網站校務資訊公開專區「私校董事會相關資訊」。
學校董事會並無直接下達行政命令權責,故無建立董事會績效評估相關機制。董事會每學期至少舉行2 次會議為原則,主要職責為校長選聘、校務報告、校務計畫、重要規章之審核與執行之監督,以及預算、決算之審核。董事會薪酬規範不包含獎金、離職金、索回機制、退休福利等,董事會及監察人支領之各項報酬及費用請詳閱本校會計處「會計師簽證/內控建議書」專區。
參與公協會、外部組織與倡議
2022 年正修科大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共同簽署「大學永續發展倡議書」。因應企業對於永續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於2023-2024 年間,本校與產官學多方共同合作,辦理永續發展與淨零減碳課程與活動,並培訓更多具備ESG 永續專業知識的師資,2025 年參與「淨零排碳策略聯盟」,攜手合作培育淨零人才,促進永續轉型。
環境永續類 |
社會共融類 |
大學治理與經濟類 |
臺灣綠色大學聯盟 中華民國環境檢驗測定商業同業公會 財團法人台灣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協會 |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運動總會 |
中華民國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 中華民國私立教育事業協會 中華民國私立學校文教協會 臺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 社團法人中國工程師學會 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 南區研究倫理聯盟 ISAC 中華民國大專校院資訊服務協會 臺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TAIR) 南區技專校院校際整合聯盟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私立學校教職員退休撫卹離職 資遣儲金管理委員會 |